•  

山石之间的苏州博物馆

日期:2016/4/11 21:54:00来源: 知木网点击次数:82839

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值此,苏州博物馆成了著名国际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新馆的建筑色彩,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中的“灰和白”为基调,只要一眼,就是铭刻心底的深厚传统文化。

庭·院

主庭院中设计类一方镜水,位于主庭院的中央,新建筑沿东、南、西三个方向围绕而立。一座贴水而建的曲桥把水面一分为二,漫步桥上,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博物馆。八角形的茶亭,同样采用了钢构架和玻璃屋顶的处理方式,但整个体量稍大,钢构架也略显粗壮。主庭院的北侧,假山不模仿自然山石,而取法宋代大家米芾的山水画中颜色有微妙不同的泰山石,略作斧凿后被层叠地立在水边砂石中。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植物是庭院照明的重点,每株树木下面都设有埋地投光灯,树干和树冠的底部被照亮,延续了视觉中心的主题。竹林的照明,采用了地插式投灯;为了避免眩光,专门设计了一个桶形的装置埋入地下,投灯被安置在桶内。

泰山石景的照明,用投灯从前面照石材,把光源藏在石材的背后,照亮背景的白墙。这种“反常规”又并非直接剪影的处理方式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遗憾的是,观众很少能在闭馆后朦朦月下赏园体验此佳境。贝聿铭先生也曾建议博物馆举办夜间的活动,这样人们就能欣赏夜间平江古城中的又一佳作了。

黑·

大门采用了玻璃重檐双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入口大厅采用了两层通高的形式,对顶部的处理,分解成方形和三角形,之后进行重组。新馆的材料选用了产自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中国黑”花岗石材,并被加工成菱形石石,黑色为屋顶,被精心修剪的单株树木,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

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线

·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改他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天棚,观众透过玻璃的折角看到天空,大量采用自然光,且节能环保。他设计的紫藤园是参观休息的地方,对此贝老做了精心的思考,看,这棵蟠龙般的古紫藤,是从隔壁拙政园文征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上嫁接而来,它延续了姑苏的文脉气息。

一·

天然光是本建筑照明的主旋律。通过对中国式“大屋顶”的改良,天窗成功地为入口大厅提供了明媚的阳光;结合多棱角的空间形态。斑驳的光影在墙上、地面留下灵动的印记。走廊采用三角的玻璃顶棚,建筑师使用了金属遮光格栅。在入大厅和展厅内也有使用。

苏州博物馆还着使用了间接照明的处理手法。无论是立灯还是嵌人式壁灯都采用了上射方式。主体灯具则由建筑亲自设计和监制,造型上脱胎于方形和三角形,下射方式为主,下射光通过磨砂玻璃被柔化。在最终的计划中,特制吊灯被安置在入口大厅和多处公共空间内,成为所有参观者关注的焦点。

苏州博物馆新馆有着亮丽又现代的建筑外形,想不到,仍有一个坚实,民族,传统文化骨架支撑着。新馆处处浮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真够称得上国家一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与东旁忠王府,北边的拙政园实现了古老与现代文明完美结汇,更增强了该地域的气宇轩昂的文化气韵。唯有出生在姑苏的贝聿铭大师才能做到。真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责任编辑:水晶 作者:佚名

新闻关键字

苏州 贝聿铭 文博空间